2014届高考生物必修3免疫调节第一轮复习题及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③ 第一单元 第四讲 免疫调节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C.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解析: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细胞、T细胞遇到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浆细胞不能分裂。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不只是产生抗体的基因,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无法比较。
答案:D
2.(2014•温州质检)病毒疫苗和抗血清在现代免疫学预防、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消灭人体内病毒只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
B.人体某个成熟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只有一种抗原的受体
C.人体接种病毒疫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被动免疫
D.以抗血清治疗病毒性重症患者属于二次免疫
解析:消灭人体内病毒需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的参与。人体接种病毒疫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血清中含有抗体,以抗血清治疗病毒性重症患者说明该患者无相应抗体,注入抗体属于免疫治疗。
答案:B
3.(2014•杭州模拟)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会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属于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外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脂质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外毒素相对于人体而言是异己成分,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是抗原;抗毒素是人体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细菌外毒素的化学成分复杂,不单一;由题中信息无法判断该免疫过程是否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A
4.免疫接种包括两种方法:①注射抗体,②注射抗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的治疗属于方法②
B.方法①在接种对象体内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
C.方法②是通过使人体患病然后获得免疫力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预防一些传染病
解析:治愈者的血清里含有特定的抗体,注射抗体不会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注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与抗体,使个体不患病而获得免疫力,从而预防一些传染病,在医学上称为免疫预防。
答案:D
5.近年来在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核酸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导入人体需要使用适当的基因工程载体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的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解析:DNA疫苗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导入人体,在人体内表达出病原体的抗原蛋白质,刺激机体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因为该DNA疫苗是取自某病原体内,所以它的接种能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答案:B
6.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的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HIV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D.产生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
解析:题干所述是自身免疫病。A是过敏反应,B是免疫缺陷病,C是正常的体液免疫,D是自身免疫病。
答案:D
7.(2014•海淀质检)下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且细胞a是吞噬细胞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液或内环境中起作用
D.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
解析:a为B淋巴细胞,b为记忆细胞,c为浆细胞,d为抗体;图中没有出现效应T细胞,所以不是细胞免疫;同种抗原进入机体后会被记忆细胞b识别,记忆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HIV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
答案:A
8.通过以下方法所获得的免疫能力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的是(  )
A.成人注射丙种球蛋白(抗体)
B.注射乙肝疫苗
C.婴儿通过母乳获得某些抗体
D.注射淋巴因子
解析:A、C、D项所述方法获得的免疫物质在体内均会通过代谢而消失,注射乙肝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而记忆细胞在体内可以对抗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能力。
答案:B
9.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列曲线哪一项不能正确反应该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变化(  )

解析: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已免疫的机体时,由于机体在第一次免疫过程中已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机体短时间内可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来消灭抗原,患病程度远远低于第一次。
答案:B
10.(2014•青岛模拟)免疫性不孕(存在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类型。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移植心脏对于受者来说相当于抗原
B.“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D.可以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
解析:“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有利于胚胎的存活,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用药物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A
11.右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A.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妇女A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并能长期产生保护作用
D.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妇女A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解析:妇女A免疫系统可清除病毒,其对该种病毒的免疫时间取决于体内相关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的长短。由图示A、B曲线在2月份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两人体内4、5月份均产生了大量抗体,说明她们在4月份感染了乳头瘤状病毒,妇女A产生的抗体量较大、速度较快,说明妇女A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C
12.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给未感染过禽流感病毒的人注射灭活的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诱导M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B.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C.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D.图中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
解析:图中所示的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其中M细胞为记忆细胞,E为浆细胞,图中除E细胞没有识别抗原功能外,其他细胞都有识别抗原功能,但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未感染过禽流感病毒的人,体内没有相应记忆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浆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4分)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细胞为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免疫为________免疫,其抗体的合成场所是[ ]________,对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3]内质网和[ ]________。
(2)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中,应该发生了类似于乙图中________(填字母)过程。若乙图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小鼠造血干细胞,C过程是细胞________分化的结果。
(3)艾滋病病毒(HIV)侵染T淋巴细胞,当这种细胞逐渐消耗殆尽时,第(1)小题中的免疫方式是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________。据报道,“中国号”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第一阶段已经结束,结果显示,疫苗“非常安全,效果非常好”。注射疫苗后人体获得了免疫力,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消灭可能入侵的HIV。
解析:体液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抗体参与,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合成场所是[4]核糖体,需要[3]内质网初步加工和[2]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包装。乙图中A过程表示细胞分裂,B过程表示细胞的正常分化,C过程表示细胞的畸形分化。细胞正常分化形成的是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是变成癌细胞。HIV侵染T淋巴细胞后,会影响到体液免疫,注射疫苗后人体能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特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免疫能力。
答案:(1)体液 [4]核糖体 [2]高尔基体 (2)A、B 畸形 (3)会 特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14.(18分)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免疫,图中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________细胞。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3)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病。
(4)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SARS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从遗传物质分析,研究SARS疫苗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a为B淋巴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其中a、c、d能识别抗原;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此过程是人体内二次免疫发生,此时免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由“SARS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可以推出SARS病毒是RNA病毒,单链的RNA结构不稳定,变异频率高。
答案:(1)体液 B细胞和记忆B (2)a、c、d (3)自身免疫 (4)数量多、速度快 (5)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单链的RNA结构不稳定,变异频率高
15.(20分)某实验室通过手术获得下丘脑部分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进行了相关研究。
(1)实验一 按下表准备两组实验大鼠并作如下处理: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的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将适量脾细胞悬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然后检测SRBC破裂情况(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OD值越大)。
组别准备数量(只)培养液的OD值
甲手术损毁组(做手术并损毁下丘脑前部)120.20
乙正常组(未做手术)120.40

①向大鼠皮下注入SRB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脾细胞悬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悬液中含有____________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_。
③有人认为该实验还应增设一组:做手术却不损毁下丘脑。你认为有必要吗?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请为此实验拟定一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 另取正常鼠和手术损毁鼠多组,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测定大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正常鼠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请在图中绘出手术损毁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变化曲线。
②将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其血糖浓度会升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手术损毁鼠的性腺萎缩,这是由于该大鼠下丘脑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使垂体释放的________降低所致。
解析:(1)①向大鼠皮下注射SRBC的目的是让SRBC作为抗原,刺激大鼠产生特异性抗体;②脾细胞悬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悬液中有特异性抗体物质,能与SRBC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导致SRBC破裂释放血红蛋白;产生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③该实验有必要增设一组只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从而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①由于下丘脑是大鼠的体温调节中枢,手术损毁组的大鼠没有下丘脑,无法通过调节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体温会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导致耗氧量随环境温度而变化。②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时,在低温的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加速肝糖原分解,导致血糖浓度上升。③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手术损毁鼠的性腺萎缩,其原因是手术损毁了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从而使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
答案:(1)①作为抗原
②抗体浆细胞 ③有必要 可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2)①如图 ②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56109.html

相关阅读:烟台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三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