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Word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一)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学科、班级和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在答题卡相关的区域内涂黑。考生必须将答案写在划定的区域内,区域外不记分。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答案符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给监考老师。第Ⅰ卷 (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 妾一般称谓(后)妻(正室)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妃)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妃)妾二(侧室)D、二哥(22岁)2.有人认为:“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4.在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能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的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征辟制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天子)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作用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6.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7.希腊某地出土了古代雅典的刻有同一人名的大量陶片(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末以后),这种陶片的主要作用是 A.纪念雅典著名的执政官 B.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C.以民主方式推选官员 D.执政官用之排除异己8.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 公元前5世纪初 B 公元前5世纪末 C 公元前6世纪初 D 公元前6世纪末9.“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A.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利 B.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C.对私有制的揭露和批判 D.轮留坐庄和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方式10.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1.19世纪末,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割占土地 ②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侵入到中国内河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12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已在中国实现13. .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14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一大的是( )A 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 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C 1921年7月初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上海的合影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15.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16. 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 “将革命进行到底”17.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平原地区之多数小部队的巧妙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是( )A 徐州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武汉会战18.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 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 B 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 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19.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大渡桥横铁索寒” D “关门打狗”20.在中国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以下哪一项保障最可靠?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21.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最主要变化是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22.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建立APEC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3.阅读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相关知识,完成序号处内容:项目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国家元首名称国王①国王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②选举世袭制选举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终身制③国家元首有无实权④有无有政府首脑名称内阁大臣内阁总理⑤总统A. ①总统 ②世袭制 ③世袭制 ④有 ⑤首相 B. ①国王 ②任期制 ③世袭制 ④无 ⑤内阁C. ①总统 ②世袭制 ③任期制 ④有 ⑤首相D. ①首相 ②任期制 ③任期制 ④无 ⑤内阁24.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之所以这样称赞马克思主要因为马克思A.否定空想社会主义 B.改组正义者同盟C.发表《共产党宣言》 D.支持巴黎公社革命25.“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由此判断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26.台湾“头号红顶商人”、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于2005年1月3 月病逝,生前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指的是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27.“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提出的?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28.《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9.邓小平在 1984 年 5 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0.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第Ⅱ卷 (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3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重庆市万州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270802.html

相关阅读: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